三年的住培时光,如同一场淬炼,将青涩的医学生打磨成独当一面的临床医生。在这段旅程中,汗水与泪水交织,失败与成功并存——他们曾在深夜的急诊科与时间赛跑,在社区的随访中读懂患者的喜怒哀乐,在黑白影像前抽丝剥茧寻找疾病的真相。虽然他们有不同的培训身份,但他们的故事凝聚着医者成长的共同轨迹——从手足无措到从容笃定,从依赖他人到肩负责任。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,感受从“医病”到“医人”的蜕变,聆听从“我不会”到“交给我”的自信,见证从“影像迷雾”到“诊断初光”的觉醒。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缩影,更是一代年轻医者迈向成熟的集体宣言。
从“我不会”到“交给我”
时光匆匆,岁月荏苒,一晃三年。遥记住培第一年,那是2022年金秋,我满怀憧憬来到了德阳市人民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,从井然有序的岗前培训到德医职工食堂的可口饭菜,都让我感受到了点滴关爱。不同于实习,住培更像是接过前辈递来的接力棒,在守护健康的长征路上奉献出自己的力量,从第一次独立问诊时的语无伦次,到收诊病人时快速的梳理病情;从对着化验单犯怵,到看懂心电图上那些跳跃的“密码”——原来成长就是把“我不会”熬成“我来试”,再磨成“交给我”。
住培第二年的冬天,我独自守着呼吸内科的夜班。凌晨三点,病房里的老病号COPD急性发作,哮鸣音与监护仪警报声交织作响,家属着急得眼泪直掉,我脑海里闪过一条条诊疗指南:抽血气、上呼吸机、甲泼尼龙抗炎、茶碱解痉……当病情平稳后,家属笑着说“谢谢咯,辛苦你!”。其实我明白,这一切都得益于每次轮转进科时的小讲课、病例分析、死亡讨论等学习机会,让我可以在临床上有独当一面的能力。
住培第三年,在轮转心内科时,组上有个接受“TAVR手术”的患者,术后第二天床旁心电监测提示室颤,血压、外周血氧饱和度维持不佳,行电除颤及药物复律后病情进一步恶化,胸外按压做到第三轮时,我的胳膊已经开始发抖,汗水顺着口罩边缘往下淌。就在快要撑不住的时候,刚下夜班的医生突然冲了进来:“我来换你!”后来才知道,他刚在值班室眯了不到半小时。那天我们轮流按压了整整一个小时,最终没能留住老人,但家属鞠躬时说的“谢谢你们尽力了”,让我明白有些坚守,无谓结果,只关初心!
三年路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,当遇到过于情绪化的家属时,总有上级医师挡在我面前;当穿刺反复进针而不得,弯着腰满头大汗时,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说,“你的操作很规范,进针角度再调整一点,你别怕,我在你旁边盯着呢!”当考试没考好时,院内导师和基地主任轮流找我谈心,关心我生活和学习中有没有遇到问题,帮助我协调技能考试时所需要用到的操作模具,陪伴我们在自习室一起学习到深夜。
又是一个金秋八月,当葡萄成熟时,也代表着离别,我会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牢记德医前辈们的教诲,也会时常想起:“持续学习,永不毕业!”
——2022级内科基地学员 蔡欣(社会人)
从“影像迷雾”到“诊断初光”
三年放射科住培生涯,于我是一场从“影像门外汉”到“诊断初学者”的蜕变。这段成长,始终围绕着“读片、报告、临床衔接”三个关键词,每一步都刻印着从生涩到笃定的脚印。
初识影像诊断,电子屏幕上的黑白影像于我如同“天书”。记忆犹新的是一次疑似“肺结核”的胸部CT。面对条索影、小结节和钙化灶,我反复放大、测量,却难辨活动性抑或陈旧性。翻遍指南,对照典型病例,报告仍措辞模糊,充斥着“不排除”“建议结合临床”。导师马春老师审阅时,调出图层标注功能,逐帧剖析:“右上叶尖段病灶,伴树芽征、小空洞,是活动性结核典型表现;钙化灶边缘清晰,属陈旧性。报告要明确特征,给临床方向。”那天,他引导我从位置、形态到密度,层层梳理诊断逻辑。当我将结论修改为“考虑继发性肺结核(活动性)”,他批复道:“诊断需基于影像特征,有理有据方能服人。”这句话,自此成为我书写报告的准则。
急诊阅片,是诊断“实战力”的试金石。首次独立处理急诊腹部CT,我只见“阑尾炎”,却遗漏了角落里的“输尿管结石”。幸得上级医生复核及时补救。下班后,他未加责备,只是调出影像:“急诊诊断需‘地毯式扫描’,尤其腹痛患者,切忌紧盯一点。看,结石虽小,周围肾周渗出是关键线索。”我们复盘了十例急诊易漏诊病例,他语重心长:“放射科报告是临床决策的‘眼睛’,我们漏一点,临床便可能多绕远路。”这声警钟,从此长鸣于每次阅片之际。
影像与临床的衔接,是诊断的另一门必修课。曾遇一例肺癌术后复查患者,CT示新发结节,我初判“转移灶”。临床医生却反馈症状不典型。导师得知,让我追问病史——原来患者术后持续靶向治疗,此类药物可引发“类转移”影像改变。他点醒我:“诊断不可孤立看图,须走进临床,了解治疗史、症状演变,报告方能精准。”自此,我养成了查阅电子病历、电话沟通症状的习惯。报告里,“结合临床病史考虑”“建议进一步XX检查”的表述取代了孤立的影像描述,成为沟通的桥梁。
三年磨砺,蜕变悄然发生:从依赖模板到独立完成胸、腹、中枢等常规诊断;从难辨良恶性结节细微差别,到精准描述病灶大小、形态、强化方式并给出鉴别;从急诊前的手足无措,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脑卒中超早期CT灌注分析并发出报告。每一次进步背后,是导师“此处再看仔细”“此征象不可漏”的叮嘱,是阅片室里“此例你如何看”的思辨,是电子报告上密密麻麻的批注痕迹。
如今,静坐屏前,面对万千影像,内心不再是最初的惶恐,而是多了份笃定。我深知,放射科诊断医生的键盘,轻敲之间,却承载着千斤责任——每一个字都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方向,每一份报告都关联着生命的健康。
这段住培岁月,赋予我的不仅是诊断之技,更是职业之悟:优秀的放射科医生,既要“看得准”,更需“想得全”“联得紧”。前路漫漫,我将怀揣这份对影像诊断的敬畏与执着,继续在黑白光影中深耕不辍,以精准报告为临床导航,为生命负责。
——2022级放射基地学员 陈冲(专硕并轨)
从“医病”到“医人”
值完最后一个夜班,走出熟悉的医院大门,阳光落在肩头,竟有种不真实的恍惚。三年住培,像一场高密度的“临床修行”,从手足无措的医学生到能独当一面的全科医生,那些浸透汗水与思考的日夜,此刻都化作心头温热的印记。
初入临床:在“全能”要求里跌撞前行
刚踏入住培的门,就被全科的“广度”打了个措手不及。今天跟着内科老师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,明天要去儿科学习儿童肺炎的听诊,后天又得在妇科门诊记清宫颈炎的鉴别诊断——课本上零散的知识点,突然变成了诊室里、病床前活生生的“考题”。
记得第一次跟值夜班,一位老人突发心慌气促,我手忙脚乱地测血压、做心电图,却对着“房颤伴快速心室率”的结果大脑空白。是带教老师闻声赶来,一边安抚患者,一边条理清晰地指导我用药、联系心内科会诊,事后她拍着我的肩说:“全科医生要‘什么都懂一点’,更要‘关键时刻能顶住’。”那句话,成了我后来无数次咬牙坚持的动力。
扎根临床:在汗水里长出“底气”
住培的日子,是被“细节”填满的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跟着带教老师给高血压患者做随访,从只会机械记录血压值,到学会观察他们的情绪——“张阿姨最近血压总不稳,是不是跟儿子出差没人做饭有关?”;在病房管床,写病历从被上级医师改得面目全非,到带教扫一眼就能直接签字;技能操作从穿刺手抖到穿不上血管,到能熟练完成清创缝合、导尿、心肺复苏,每一步进步都藏着下班后加练的影子。
最累的是连轴转的急诊科夜班,发烧惊厥的孩子、腹痛待查的孕妇、晕厥的老人。凌晨三点急诊科仍然火热,写病历、盯补液、清创缝合、急诊出诊,直到天蒙蒙亮才靠在椅子上眯了十分钟。但当患者病情缓解沉沉入睡后,我心里又生出一丝对职业的自豪。
医患联结:读懂“健康守门人”的重量
全科的特别之处,在于和患者的“温度联结”。社区里有位患高血压的大爷,每次复诊都要拎点东西,有时是自家种的柑橘,有时是早上蒸的包子,从最初对“年轻医生”的怀疑,到后来主动找我复诊;有位产后抑郁的妈妈,在全科门诊很愿意跟我聊育儿的焦虑,我总是听她讲很久,积极给予反馈,直到她慢慢找回状态,有天路上偶然碰到,她笑着招呼我:“宋老师,今天我带娃儿晒哈太阳”;还有那位独居的糖尿病婆婆,我教会他用血糖仪后,她每周都来复诊,还带着一周的血糖记录单,那句“有你监督到在,哪个敢偷懒哦”,让我忽然懂了:全科医生不只是治病,更是患者身边最可靠的“健康伙伴”。
住培结业不是终点,而是真正成为“全科医生”的起点。未来,我将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带着这三年积累的临床经验、对患者的敬畏心,接过“基层健康守门人”的担子。那些在培训里学会的严谨、耐心与共情,会成为我面对每一位患者时,最踏实的底气。
三载淬炼,终赴基层。这段时光,苦过、累过,却从未后悔过——因为我知道,从这里出发,每一步都向着“守护身边人健康”的初心,稳稳前行。
——2022级全科基地学员 宋国健(单位委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