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6日,四川省第十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技能竞赛在成都落下帷幕。德阳市人民医院派出7名学员出征,从手术机器人操作到全科诊疗,从显微精巧操作到内科急救,学员们在赛场上的每一次亮相,都藏着医院住培体系日复一日的打磨;而无论最终是否站上领奖台,这段旅程都成为他们从医路上珍贵的“成长课”。
	
备赛:一场“集团军”式的护航 
	 
	“最初看到手术机器人时,我连碰都不敢碰。”外科基地2023级学员张鸿博还记得初入住培时的懵懂——那时他对临床操作的认知还更多停留在书本,是医院的系统化培训帮他一步步站稳脚跟:从病史采集的耐心引导,到手术台上从三助、二助到在老师指导下尝试部分主刀操作的进阶,两年住培积累成了他后来冲刺竞赛的“底气”。
	当竞赛通知下达,医院教培部像搭起了“成长脚手架”:不仅牵头统筹协调,把技能中心的设备、场地优先留给备赛学员,还特意抽调临床骨干现场带教;技能中心老师暂时放下个人工作,从操作原理讲到操作细节,连双手协调性训练都盯着纠正,“不是为了争名次,是想让你把技术练扎实”;教培部团队还为备赛学员准备了针对性训练物资,用贴合临床的训练道具帮学员熟悉操作手感——这些实用的准备,后来成了学员们突破操作瓶颈的关键,也藏着教学团队“把每个细节教透”的用心。 
	全科基地的潘梦香也难忘那段“灯常亮到深夜”的日子。备赛时她总为家庭访视流程焦虑,全科基地教学主任便抽着午休时间,带着她模拟与“标准化病人”沟通,连语气停顿都细细调整,“跟患者说话要暖一点,这不仅是比赛技巧,更是临床本事”;教培部老师更陪着他们反复打磨心肺复苏的按压深度,“差一厘米都不行”的较真,让她后来在赛场上能凭“肌肉记忆”精准操作。“不是我一个人在拼,是整个教学团队陪着我把短板补起来。”潘梦香说。 
	
 
	赛场:每一次出手都是成长的答卷 
	  
	比赛当天,张鸿博站在手术机器人操作台前,指尖在操控杆上稳定移动——从设备调试到精准操作,他用全省第一的成绩拿下“手术机器人实战操作挑战赛”一等奖。“想起集训时老师陪我练到晚上十点,连操作效率优化的小技巧都反复演示,这份成绩其实是两年住培积累的结果。” 
	潘梦香在全科组赛场也交出了亮眼答卷。面对问诊、穿刺等项目,她沉着应对,最终以全省第五的成绩斩获“单项赛全科组”二等奖。但比名次更让她难忘的,是比赛中与同行的交流:“看到别人处理急症时的从容,才明白自己在临床思维上还有提升空间——这比获奖更珍贵,回去能更好地服务社区患者。” 
	并非所有学员都站上了领奖台,但他们的赛场经历同样闪光。外科基地的郑宇飞在“妙手精巧”组比赛中,第一次在显微镜下完成显微缝合,虽未获奖,却摸清了自己的短板:“以前只练标准模具,没想到前辈会用更贴近临床的材料练精细操作,他们会采用将游离的番茄皮缝合到更脆弱的鸭蛋膜上,也会为了模拟血管、神经的缝合,寻找鸡翅等食材上的微小血管进行实战。这种训练思维我回去一定要补上,以后给患者做手术才能更精细。” 
	同为外科基地的周乾真,主动报名了竞赛新增的手术机器人挑战赛——作为外科规培医师,他深知这是微创外科的未来方向。在指导老师帮助下,他用一个月业余时间专项训练,从操作生疏练到机械臂能“驱之如臂”。可比赛中机械剪刀突发意外,焦虑下他接连出现缝合断线、打结失败等失误,最终未完成操作。“虽遗憾,但冷静后发现,这次挫折比奖状更有价值。”周乾真说。 
	口腔基地的刘帅在备全冠形态修整时,意识到自己对“精细度与效率的平衡”把握不足;内科基地的刘娜在胸腔穿刺考站,因物品准备不熟练来回跑了两趟——这些“小失误”被他们认真记在笔记本上,“现在多暴露一个问题,未来给患者看病时就少一分风险,这场比赛更像一次‘临床摸底考’”。刘娜说。 
	
 
	赛后:住培的意义远不止一张奖状 
	 
	竞赛落幕,德阳市人民医院的学员们带着各自的收获回到岗位。张鸿博开始畅想未来能更多参与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基础操作环节,比如术前设备调试、简单组织分离,“以前觉得它是‘高精尖’,现在知道只要基础扎实,就能慢慢跟上临床节奏,这也是住培教会我的‘循序渐进’”;潘梦香准备把备赛中学习到的沟通技巧用在社区诊疗中,“跟老人讲病情时多蹲下来一点,语速慢一点,他们就愿意多聊几句,患者信任了,治疗才能更顺利”。 
	周乾真则把比赛“教训”化为成长养分:他更深入理解了手术机器人操作需兼顾设备状态与应急方案,还刻意跟着带教老师学习突发状况下的心态管理,训练时模拟“设备故障”练调整策略。“真实手术没有‘重来’机会,这场比赛提前帮我补上了‘应对意外’的课。”他说。 
	其他没获奖的学员也在悄悄进步:郑宇飞愈发熟练显微缝合,“现在手稳多了,上次帮老师搭台缝合,老师还夸我进步快”;刘帅则把口腔修复的核心知识重新梳理,“以前总孤立记步骤,现在把知识串起来,遇到紧急情况才不会慌,能更快做出合理决策”;贾睿潇从技能大赛总结出的“八分钟考站技巧”,将会成为未来学弟学妹们的“复习资料”——正如赛前教培部老师嘱咐的:“我们搞住培,不是为了培养‘竞赛选手’,而是要让每个学员都能在临床上‘站得稳、看得准、做得好’,比赛只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次机会。” 
	
 
	从住培初期第一次独立问诊的紧张,到赛场上应对考题的从容;从面对设备的敬畏,到熟练操作的自信,德阳市人民医院的住培体系,就像一块“磨刀石”,把学员们的医学初心打磨得愈发坚定。未来,这些年轻医生将带着赛场上的收获,在守护患者健康的路上,继续稳步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