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综合新闻
在神经内科规培的迷雾中,我找到了提灯前行的勇气
  • 来源:四川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网
  • 发表时间:2025-07-29
  • 点击量:75

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规培医师 彭升

当第一次领到属于自己的白大褂,拥有属于自己的胸牌,迈步走在病房,我觉得自己离真正的医生又近了一步。但是面对真实的临床工作,那些在医学院里倒背如流的神经解剖、定位诊断的知识,在真实的患者面前,突然变得模糊而遥远。突然意识到医学教科书与临床之间,横亘着一片需要用三年时光泅渡的迷雾海洋。

一、迷雾中的引路人

神经内科的知识体系像一座精密的迷宫:脑梗死的病灶定位要追溯到责任血管的每一个分支,癫痫放电的波形藏着神经元异常同步的密码,眩晕的鉴别诊断能牵出前庭与中枢的复杂关联……每个知识点都像被浓雾锁住的路标,让人在临床决策时屡屡碰壁。幸运的是,我遇到耐心指导的老师,记得第一次腰椎穿刺培训,穿刺针在我颤抖的手里几乎要折断,带教老师没有责备,而是轻轻扶住我的手腕,掌心的力量稳住了我乱颤的指尖:“不慌,先摸准间隙,进针角度再平一点。”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模拟演示,我也重复着练习,熟悉了操作流程,克服了心理压力。那些被反复修正的细节,终于在某天夜班时突然串联成清晰的逻辑,当脑脊液第一次在我的操作下顺利流出时,我摸到了医学最原始的质感——经验,是在无数次“差一点”中沉淀的礼物。

二、并肩前行的战友

规培基地的灯光总亮到后半夜,照亮我们共享过无数个泡面的夜晚,那是我们在技能中心互相扮演标准化病人,练习到深夜;在科室自习室备考执业、结业考试;在病历堆里讨论某个疑难病例的规培时光,那些我们共享过焦虑与喜悦的夜晚,让医院的长廊不再冰冷。规培路上我们是战友,也是彼此的镜子,照见对方眼里的疲惫,更看见闪着光的坚持。

三、破茧时刻——“怎么办” 变成“这样做”

三年时光给我的不仅是知识图谱,更是一套神经内科医生的“思维解码器”,面对头晕患者,不再条件反射开“倍他司汀”,而是学会了在问诊时捕捉细节,结合病史、查体和辅助检查,一步步分析可能的病因。近日抢救一位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,我镇定地指挥着护士推药,监测生命体征,抢救结束后,耐心向家属解释着病情和预后,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在抢救室外手足无措的自己。成长从来不是突然的顿悟,是把“老师说” 变成“我知道”,把“怎么办” 变成“这样做”。

四、迷雾散尽时的新起点

三年的结业如约而至,我这初出茅庐的小菜鸟开始长出羽毛。那些曾经让我辗转难眠的疑难病例、那些被老师纠正过无数遍的操作细节、那些和同伴们一起熬过的夜班,都成了我生长的年轮。医学教会我的,从来不只是病灶定位和用药剂量,更是对患者痛苦的共情,对生命的敬畏。而我也终于明白,成为一名合格的神经内科医生,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  

三年规培像在漫长的雾中行走,如今迷雾渐散,前路有光。那些曾指引过我的人,那些并肩同行的身影,都成了这束光的一部分。

我知道,成为神经科医生不是终点。白大褂里藏着的,是对 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 的注解。在神经纤维的迷宫里,在患者期待的眼神里,我们永远是学生,永远在赶路。

谢谢所有曾为我掌灯的人。山高路远,我们医路同行。

 

版权所有:四川省医学科技教育中心 CopyRight 2016-2024 all right reserved.
  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玉双路3号8栋 邮编:610041
  技术支持:重庆远秋科技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:023-62758358,023-86510458
  
  蜀ICP备11024782号
  建议浏览器IE8.0及以上版本,分辨率为1024*768
扫码微信咨询客服